近况(大二下暑假-大三上开学)
文前
好久不见,似乎有超过一个多月没有更新正儿八经的博客了,最近也实在是分身乏术,一堆事情要忙,一堆DDL要赶,我的临床本科生涯也步入了一个关键中点,再往后感觉便是肉眼可见的“暗无天日”了。
最近总算是获得了一丝喘息,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。我想把最近发生的事,见到的事,听说的事,感受到的事都统统写于此。
我一直认为写文章是一种自我治疗,对于我的博客来说,这里面的大多数文章都不需要有什么大纲或题干,往往一开始只是有一个想法,甚至只是觉得该写了才动笔。在写文章的过程中,我总能收获到写文章前所没有的感悟,在写完文章之后,又能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认知。甚至可以这么说,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写完文章之后才出现的那些系统而全面的想法,而不是文章中所表现的那些零碎。
这对于职业作家来讲无疑是大忌,但我并不是职业作家,读者对我来讲也往往是附加的“情绪价值”,我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记录,想给自己做梳理吧。
对于读者,这篇文章或许有点冗杂凌乱,就按心情挑选着来阅读吧(右侧有目录栏)
暑假
这个暑假我做了什么呢,回了老家,仅此而已。
又或者说,为什么一定要做什么呢。
暑假呆在家里睡大觉是最舒服的,作息规律,不愁吃喝不愁卫生,不愁课题不愁学业。
关于学习与学业
因为暑假太闲了,以至于想给自己找点事做,班里面招募综测审核小组成员,工作即审核班里同学的综测,这是一份对我来讲没有任何实际好处的差事,但耐不住寂寞我报名了。
于是当开学铺天盖地的事务涌来时,我恨不得穿越到那个炎热暑假,对着在凉席上躺着耍手机的自己砰砰两拳。
因为不随机分配的因素,我一审分配到的都是转专业和特殊情况留级同学的综测证明材料,几乎每一份材料都要一一去确认,而且这类人群,不是巨佬就是卷爷,材料能从1排序到30多(我自己才五六份材料)。
在审核的这段时间里,百感交集,这也是我写这个小标题的主要原因;这段日子里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关于学习与学业的看法云云,也有不少的感悟。
先来简单说明一下我们学校的综测计算方法,就是满分100,其中学习成绩(即百分制加权学年平均绩点)占70%,体测5分,剩余25分笼统来讲就是全部来自于学业外活动,像是学生干部职位加分,竞赛活动加分,个人或集体荣誉加分,志愿时加分,科研社会实践加分等等。综测的作用无外乎两个,一是选择实习点的排序,分数排名越高,越能优先选择实习点;二是申请奖学金。保研则是全部以绩点为主(这个稍后讲)。
审核综测有感
如果不是因为审核,我怕是永远也不知道学校里面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竞赛和学生干部,也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课外生活能有多么的“充实”。
A同学是我审核的一个拥有高分综测的同学,我从没有听说过这个人,我们素不相识,如果不是因为审核综测我也大概率永远不会和她打交道。
成绩优秀(我审到的似乎都很优秀,一审一个自闭),学校某部门负责人,学校某社团负责人,一年内参与校内外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数十余均获奖,发表北大中文核心2篇(同方向),拥有校级市级国家级个人及集体荣誉,参与省级以及国家级社会实践团队,二星级志愿者(1星满100h获得,2星满300h获得),入党积极分子,科研课题组负责人,国家级大创负责人……
看上去很恐怖,也确实很恐怖,然而实际上在最后综测排名中,这名A同学并没有进前20……是因为有什么短板吗?在我看来完全没有,学习成绩也是能进最高一档的,那是因为什么?因为还有更强的……
先暂且不深入探讨那些“更强的”人,我们来回溯一下这名A同学的“综测简历”。(以下均为个人的主观臆断)
或许有人不理解这份“简历”的对于“普通学生”的“含金量”,对于我来讲,如果要我从现在开始实现这些,就好比让我一月内从广州步行走到北京一样,对某些超人具有可行性,然而实际对99.99%的人完全不可能甚至没必要。
那么为何如此困难还有那么多人实现呢?这得回到大一。
你入学了,经“介绍”加入学校某部门,因为这个部门与很多科研活动有联系,在部门的信息差之下,你获得了许多社会实践团队和科研课题组的招募信息;在内部人员的第二次信息差之下,你“选择”了一个“推荐”的团队加入,这个团队同时涵盖了社会实践与科研,看起来就特别好;经过了大一一年的“沉淀”,你在内部几选多的竞选中取得了其中一负责人的席位,并且成为了某团队的重要成员;团队的活动因为即涵盖社会实践和科研,你既又社会实践的加分又有科研课题的加分,且但凡有活动都能算入志愿时;不久后,团队获奖,并以课题方向发了文章,你获得了荣誉与署名;强大的团队优秀的人才,在各级评选中屡战屡胜,竞赛获奖不在话下;团队积极参与校内活动,公差不在话下……
这看上去似乎也没那么不容易,但是也得付出不少心血,不过也至少比信息差之外的学生要简单了不少。
这便是信息差,这便是学术资源的利用,这便是个人课外的能力体现,你都可以这么说。
但是用难听的话来讲,这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“垄断”。纵观排名前30,几乎都是某几个团队的成员。
我似乎越写越偏了,本来是想说一下“内卷”云云的,但是写着写着就朝着“愤世嫉俗”的方向走了,我本没有这个意思的……对于A同学,如果单论我的常识来讲,这份“简历”完全是金光闪闪可以得奖学金的,但是在我常识下的这种高含金量在“内卷量产”的情况下其实际含金量也低了不少。这无疑是值得去思考的,因为有更多的人,他们付出的心血不比信息差之内的人少,取得的奖项实际含金量也不低,但更多的确实是“泯然众人矣”,且都是优秀的众人。
学业有感
在此之前,我需要说明一个信息,在今年的保研名单(即2019级)中,通过保研条件可以初步估计均绩在3.95以上有30-50人,请记住这个。
前几天发布了大二下学期均绩的年级排名,均绩4,排名111……过了不久又发布了大二学年的均绩排名,均绩4,排名近100……
卷,肉眼可见的卷,一年比一年严重,或许有人会说不同年级难度不一样什么的,但可以很明确的说,相比起前几年,考试是越变越难的……也就是说,在考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,分数不仅没有降低,反而越来越高……
上学期累死累活考了4.25的均绩(病理还是满分),出分自以为前30有望,结果排名连前50都进不去(年级300多人)。
不过这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,至少可以让我断掉保研的念头,也就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业外的事,只要不去追求高绩点,未来又变得坦坦荡荡起来;因为在未放弃保研的时候,需要在学业上付出巨大的精力与功夫,才能勉强确保自己处于上游,而现在这些担忧已经降到了最低标准——及格就好。
霎那间,天地宽。
小结
我体会到了大家竞争之激烈,遂决定退出竞争,关注自己的切实需要的,变得更加包容~
一个项目
上学期寒假的时候,我加入了一个课题组,简单完成基础学习后便拿到了一个项目,内容简单来讲就是做一个集成式的meta分析网页工具,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R语言与shiny(也在博客上发布了当时学习这些的笔记)
该如何去说呢,meta分析算是一种很常用的用来发表系统审查文章的方法,也是循证医学的金字塔顶端证据,根据Cochrance手册(鸿篇巨制,他怎么敢自称手册的……)来进行meta分析看是一项不小的工程,它是根据几乎所有的现有的研究数据以及结果来下结论的,为了方便理解,我直接将gpt的回答摘录。
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,用于综合分析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,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。它通过整合和比较不同研究的数据,提高结果的统计效力和可靠性。主要步骤包括:
- 研究选择:确定纳入标准,选择相关研究。
- 数据提取:收集每项研究的关键数据。
- 数据合并:使用统计模型合并数据,如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。
- 结果分析:评估合并数据的总体效应,并分析异质性和潜在偏倚。
- 结果解释:得出综合结论,明确研究的局限性和应用价值。
Meta分析在医学、心理学等领域广泛应用,有助于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基础。
我所做的,就是将meta分析集成为一个shiny网页工具,虽不参与实际的研究,却需要考虑到所有的meta分析方法,工作量似乎也不少……打一个形象的不恰当比方,我就是造养生烧水壶(为什么我选择了烧水壶,因为我左手边就是个烧水壶)的,用户将液体和调剂加入,按照给出的按钮选择功能烧水就好,他们只需要知道如果加入的是绿茶叶和水就选择绿茶功能,如果加入的是方便面和调味料就选择煮面功能……至于背后的程序逻辑和实现方法,就是我所在做的事……
这似乎和临床并没有太多关系,我所做的更像是工匠,而非研究者。但其实不然,在这段时间的项目推进中,我遇到了不少统计学与R代码的问题,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,我对于meta分析的理解也逐渐深入,越来越熟练,对各种情况都有所见识。设计游戏的人,或许不是最熟练的顶尖玩家,但也绝对不差。
做这个项目收获到的不仅仅只有meta分析的相关知识,更多的我感觉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。另外还收获到了一位厉害大方的师兄(谁家师兄只因为师弟提了一嘴gpt就直接转账过来开半年会员的啊?)
项目现在已经进入了尾声,等完成后我一定会贴在我的博客上的,也欢迎相关研究者使用或交流讨论。
新舍友(初印象)
五星广东人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我们宿舍,不久新的舍友便来到了,我在此暂时称之为Y(具体名号等相处过段时日再定)
Y是一个长发男生,性格比较内敛(或许是还不太熟),作息极其规律,无不良嗜好,无不良记录,是留级过来的(因肺结核休学,复学留级)。
一周观察:不打游戏,起床最早,学习极其认真,喜欢看书,比较干净,宿舍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四点一线,为人和善。
个人评估:应该是还没放开,人不坏,看来是学霸,有望成为宿舍期末救星。
文末
最近确实发生了不少事,转校区,日常生活,探索新区域,新环境上课,这些都可以写上几笔,但现在11点该上床摆烂了,遂止笔。